藏传佛寺阿古庙,始于清乾隆年间(1736---1795年),当初寺庙规模很小,称为【茅庵】,是附近包姓蒙古贵族的家庙。由两位“嘎巴契”(喇嘛学位)为该寺第一代喇嘛所建。【拉喜根培】,意思是【吉祥.善增】,这个名字既顾及了新成的摩崖造像,又表达了愿望长寿安宁---平安的意愿。第二代喇嘛名为“端珠巴”,姓包,后被追认为【寿宁寺】一世活佛。在嘉庆年间(1796—1820年)将【茅庵】翻建为“明三暗九”佛殿一所,并从西藏迎请释迦牟尼佛和宗嘎巴像两尊。于同治元年(1862年)又将佛殿翻建成18间大殿。改【拉喜根培庙】为【慧泉寺】,【慧泉】的第一字表达佛教的智慧,第二字提示此山脚下有一泓泉水,即当今的【莲花湖】即放生池,故名【慧泉寺】。同治十三年(1874年)转生的二世活佛“赞扬舍灵”(俗称:桑赞扎布,汉名为:温丐池。)坐床。到1912年或本年稍后,由本旗亲王易名【千佛山寿宁寺】,现今改名为【阿古庙】,【庙】是汉语,【阿古】为蒙语,意思是山洞,因为山上开有一【观音洞】而得名。此建筑风格似于圣经寺,但也同样有其自有特色。该庙系方八尺为单位的建筑特点,合计建筑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,整个殿堂内有泥塑像三尊,高者三米有余,其余均在1.5米以上,同样有壁画相衬,可谓相得益彰。整个店堂内外墙均系彩色图画,包罗万象,尽显佛光神韵,堂内整日供品不断,香火甚盛。